刘杰的镜子日志

2025.9.21

前几天开始,巩固投资知识的时候,突然又带出来了两三本好书,心情真的是太开心了。

从孟岩的《投资的第一课》开始,就带出来了关于李录的书。另外,从“怎样辨别是非”这个逻辑问题,又带出了一本1935年的逻辑入门教材,昨天也终于找到了!

然后,又从李录那边找到了一本更厉害的。这本书是从心理学、认知科学的角度,来解说“佛学为什么是真的”。

昨天我马不停蹄地把它读了一大半,今天早上五点又起来接着读,困了就眯一会儿,十点醒了继续。这本书是从科学的角度来验证佛学里的一些基本概念,比如无常、苦、无我,还有五蕴是怎么分离的。简直让人叹为观止!特别是它用现在心理学的“模块化”理论,来解释“空”和“无我”,赋予了这些概念一种全新的感觉。

我暂时还没读完,但这个概念已经帮我重新梳理了一遍思路。因为我这几年也一直在佛学上花功夫,每天都冥想,在静坐的时候,确实能感受到书里说的一些东西。所以后续我会再接着去深度思考。就像书里说的,人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,连我们的“思考”本身,都是一种感觉的开始。

这个月,从投资出发,竟然又回到了一个原点,之前思考的很多东西又都绕回来了。

比如最近重读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。《传习录》是从道德、良知的方面来约束“人欲”的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不好的念头。这从那个时代来说很有实用性,因为中国文化一直都非常强调伦理道德。重新看了以后,我确实也深刻地认识到,“人欲”是需要道德来引导的,比如对孝顺的强调,对一些不好欲望的及时克制。

但是,《传习录》里对欲望是要直接“连根拔起”,要把它“灭掉”。这一点我其实是不认同的。因为佛学里也没有说要把欲望彻底去掉,我们都知道,生而为人这是不可能的。佛学的做法,更像是让你对欲望的习气会越来越淡,越来越小,不构成对你清净内心的干扰,或者对良知的阻碍,这样就够了。而不应该把所有目标都定格在“怎么灭欲”上面。

因为欲望这些东西本来就已经存在,它是我们心念的自然反应,是一种感觉、一种习气,或者说一种幻觉。

《传习录》是把我们文化里的“良知”、“天理”这些,理解成一个最实在、可持续的“心”。这跟佛学里的“心”,还是有一点点不一样……或者说,可能也是一样的东西?比如“天道”,或者其他什么的,只是一个不一样的名称而已。毕竟文化是跟人类同步存在、同步成长的。

所以我觉得这两个东西应该就是一个东西,只是成分上有些差别。暂时我还说不清楚,因为还没到那一步。

再一次感谢这一段时间的学习。

最后还是那个疑问:想要过好这一生,我最应该“不做”哪些东西? 还得继续思考,继续思考。